今天聊一聊在商业建筑和室内空间的拍摄中,摄影师常选择哪些镜头?
设备
建筑外景摄影师和室内空间摄影师常用的镜头稍有一些不同。
我个人平时拥有以下镜头:
17mm移轴;
24mm移轴;
50mm移轴;
1.4x增距镜;
70-200mm /4 IS;
24-70mm /2.8;(可以用24-105替代)
12mm;(同规格可以用9mm、10-18等镜头替代,也可以直接使用4433画幅搭配17移轴取得可移轴的13mm焦段)
我个人一些的建筑空间摄影镜头,手机拍摄。
这些镜头根据不同项目案场的需求,选择携带,不可能全部都带。
根据项目拍摄,属于设计类还是业主广告类,灵活选用镜头焦段。如何合理控制画面尺度、驾驭广角,是我们职业摄影师的必修课。
是否要上极广镜头?有的画面主体需要拍全吗?值得思考。
建筑摄影,特别是对环境更为局促的空间来说,构图更要严谨的考量。机位哪怕略微挪动半步,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视觉观感。
17还是24
17和24,是完全不一样的镜头,互相不可替代。如果机位不变,只是取景范围的区别,透视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相同机位比较下,17的画面完全可以通过裁剪得到24的效果。
但是,如果现场就用了24,您还会保持机位不变吗?这关系到透视对视觉的影响。
笔者看到入行刚几年的朋友更喜欢17,而资深摄影师更擅用24。但毕竟24有时难以拍全,17也不可或缺。很多时候也必须借助17,来表达建筑空间的张力与昭示性。
另外,有的朋友提到17与15移轴。个人觉得主要区别在于镜头价钱。画面取景范围、画质区别不大。
若不常使用定焦,您就无法理解这些焦段的区别。更不容易理解透视和表达的关系、现场对构图取景的选择。
移轴
移轴的必要性,并非在于可以移轴的基本功能,而在于构建了建筑和空间构图的思维逻辑。
不在前期拍摄中移轴,很多构图的合理性就无从判断。
向上移轴的同时,如果在z轴层面旋转机身,透视就可能对画面产生明显影响,这时可以借助斜侧面移轴。
单点透视时,我们把灭点设置在中央,在移轴镜头的像场内,我们可以自由移轴,这让我们不但可以灵活的构图取舍,还可以避开某些侧面的主体遮挡。
若您没有移轴,拍摄高层建筑时,就可能用到更广的镜头拍摄,进一步在后期中矫正垂直、裁减。
请观察下图校正之后,下方左右两个角的内容缺失,提前考虑无法补全的风险。
试想一下,当您使用16-35或者11-24,在城市的户外拍摄高层建筑时,恰好客户就在现场一旁协助。通过LCD屏幕,看到了您使用超广变焦实拍的图片。
您向其解释说:这个,可以后期校正。
外景(建筑景观摄影)
在外景拍摄项目中,很多摄影师选择了最便携的装备:广角移轴,搭配一支变焦。
24-70、24-105这类变焦,有时候是必要的,特别是无法使用脚架、必须手持拍摄的外景场合(哪些场合?)。
24-70或24-105还可以用来堪景,比较方便,当然使用手机堪景app也可。
堪景工具app:cadrage
为什么有时也需要一支720镜头。除了近距离拍摄建筑细部,当处于项目较远处拍摄高层建筑时,我们无法通过前后挪步替代大范围变焦。
多个不同焦段的移轴在外景工作中大大影响了效率,但是可能换来更严谨的构图。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有时候请一位现场助理非常重要。
室内空间摄影
室内摄影,通常对镜头要求更高,专业空间摄影师可能会使用全焦段移轴镜(135移轴除外)。通过增距,扩展35、70mm焦段的移轴特性。
当使用增距镜时,请留意额外产生的畸变。
您可以选择4433画幅的机身,搭配现有移轴、甚至双机使用,延伸出更多的移轴焦段,尤其是可以在等效13mm端移轴,比使用135相机去接片裁切,可能效果更佳。
在【严谨】的接片场景中,通常要使用机背移轴,借助移轴环,保持视点不变。
当您使用闪光灯拍摄室内的时候,有时候接片会使得工作更加困难。不接片的话,建议4433画幅相机搭配17可以方便移轴。也考虑选择极广镜头直接取景、而后裁剪。如何接片的话,一定要借助机背移轴,方便在ps中手动精确拼合。
Rogeti Tse-Frame 移轴支架
上述仅作为本人个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您可能有更合适的镜头方案或意见建议,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点赞、在看,支持我们后续进一步撰稿。如闪光灯系统篇、附件系统篇等。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务必提前联系,谢绝整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