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邀请到了建筑摄影领域资深前辈周若谷老师,通过对话的形式,简单聊一聊几个行业话题。
人物简介
周若谷,200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曾就职于Perkins & Will建筑师事务所,2006年起从事建筑摄影并创建了北京萨伏伊影像技术有限公司,以细腻而严谨的风格赢得了包括众多国际著名建筑事务所在内的广泛的客户群。2015年后又以ROGETI品牌先后设计推出了多款前所未有的摄影器材,凭借创新的功能、流畅的操作、艺术品般的造型,其产品将高端摄影器材的标准猛然推向了新的高度。
周若谷建筑摄影作品
访谈对话
崔宏强:您是建筑专业出身,也曾经供职于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为什么后来选择从事建筑摄影?建筑摄影对您意味着什么?
周若谷:2004年转入外资建筑事务所工作后,建筑摄影师这个行业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视线,一些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进行了一些探索后,我建议公司采购了一些器材,由我承担了一部分的拍摄工作。逐渐深入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拍摄能帮助我更直接的了解建筑,并且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前景也很好,于是之后的两年里,由兴趣发展成了职业。
建筑摄影也可以说是一种设计,而且在这项设计里,几乎所有的创意都是自己说了算,它意味着独立,也因此能更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价值。同时,这种独立不仅带来思想上的自由,更把我带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世界,探索建筑,成为我人生最美秒的一段体验。
崔宏强:您认为建筑摄影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其他职业摄影门类?
周若谷:首先是拍摄的准备。建筑摄影和其他拍摄对象最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尺度,公共建筑动辄几千到上万平米,像综合体、机场等项目更加巨大,还有些项目可能包括一个建筑群。
在拍摄之前,摄影师先要决定哪几个点有必要拍,再根据光线计划拍摄顺序,并做出取舍,然后才是去完成每一个点的拍摄。拍摄还没开始,经验和智慧已经帮助部分摄影师赢得了起跑。
拍摄开始之后,建筑摄影与其他摄影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所使用的工具了。器材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了,移轴镜头、齿轮云台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摄影里蕴藏着几何学属性,它要求精细的构图,因此有一整套独特的工具。
崔宏强:您如何看待建筑摄影行业的发展,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国内和国外又有什么区别?
周若谷:在各种摄影门类中,我认为,建筑摄影相对发展的最好,商业化程度非常高。这是由建筑这种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一,建筑自身的价格是其他产品不能相提并论的,拍摄对象的商业价值使其留给摄影师的价格空间也相对大得多,这使建筑摄影师有更大的动力去不断推高作品质量,促成了行业高度的专业化;
其二,除了价值高,建筑产品属于定制产品,与其他大型工业产品相比,市场容量要大得多。
虽然在国内,我们刚刚经历过可能是对于建筑摄影最黄金的十年,城市化进程已经放慢,但是我国在建筑业和上下游产业的庞大产能,不允许建筑业快速萎缩。伴随我国经济地位的持续提高,近几年对室内设计要求在向高水平大跨步前进,室内的建筑摄影市场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动力。
未来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高水平建筑摄影师还有机会伴随着中国的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对于其他摄影门类来说,建筑摄影这片海域将依旧偏蓝。
崔宏强: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对您建筑摄影职业生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建筑摄影师在拍摄建筑设计类摄影任务时,要从哪些设计的方面进行思考?
周若谷:建筑设计的经验帮助我更容易的识别某一设计的原创性,某一工艺在建筑领域的水平,等等。相比其他摄影师,我对某一角度的选择,某一细节的取舍,还有其他的一些判断,会因此更成熟。
建筑摄影本质就是设计构图,无论任何时候,构图永远是第一位的。往不同方向移动相机,观察构图,画面有利于表现建筑的哪些特征?不利于表现另外的哪些特征?最后我们把镜头定位到最精确的位置和方向上。
我会把光、颜色这些也看作是构图的一部分,无论是体块,还是光的亮区暗区,他们都是构图的色块,这样就做到了在统一的框架内,考量所有的元素。
崔宏强:在您的建筑摄影职业生涯里,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挫折?能否举个小故事简单聊一聊。
周若谷:没什么挫折好像,困难也谈不上,无非是爬高下低时没有电梯、拍夜景时喂喂蚊子、有的拍完夜景发现被锁在建筑里了、天气连续几周没有晴天,每位建筑摄影师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跟以前做建筑设计时候,经常把方案推翻重来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崔宏强:对商业建筑摄影来说,您推荐使用哪些品牌的、什么类型的相机?建筑摄影一定要配置移轴镜头吗?在项目拍摄时,您是如何选择焦段的,如何理解不同的焦段对取景的影响?
周若谷:就目前而言,拍摄建筑和室内,我推荐索尼a7R4和富士100s,原因很简单,像素高,可以用裁切画幅拍摄,带1个镜头相当于以前2个镜头,而且信噪比高,夜景画质好。佳能R5像素稍低,裁切模式作为商用不太够。
镜头,目前就是转接佳能的TSE 17mm,TSE 24mm和TSE 50mm,这三只移轴镜头,这是建筑摄影的标配。至少配前两个。
24移轴在aps-c模式下最舒服,50移轴在中画幅上最舒服,如果这两个拍不下来的,再考虑其他的选择。简单说就是这样,展开说内容就太多了。有一些窍门,比如透视过猛的时候,可以通过接片制造出方形画幅,这样虽然画面范围更大,却显得更稳定。
崔宏强:据了解,目前您已从建筑摄影师转型为建筑摄影专业器材的设计师,您设计或研发了哪些器材可以帮助建筑摄影师?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器材跟其他同类产品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周若谷:是的。目前我们最受建筑摄影师欢迎的两件产品是:RG-1齿轮云台、TSE FRAME。
RG-1是一个贴合建筑摄影工作流的齿轮云台,不仅自重轻、承重大、手感好,更带来了明确的操作逻辑,摄影师的操作不会因云台的设计而受到干扰。该云台还可搭载GZA、MLS等多种功能模块,模块的组合可以带来灵活的方案,不仅解决了摄影师在未来更多的需求,同时使摄影师在面对综合拍摄任务时可以携带更少的重量。
而C1、D4、410这些昔日的齿轮云台及其山寨衍生品,都是从僵化的机械设计出发,单纯的设置了几个自由度,并没有对工作流考虑,也没有统一规划的模块系统,即便能进行一些扩展,效果也不理想。
TSE FRAME 起初是我为完成杜比影院的拍摄项目临时设计制造的,它把移轴镜头从镜头移轴变成了机背移轴,从而解决了移轴镜头无缝接片的难题。后来,我又给它添加了斜向的第二燕尾轨,给移轴镜头带来了更简便的斜向接片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新型专利甚至是发明专利,它同时包括了发明专利里的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它不仅是一项创新的产品,还同时造就了新的摄影方法。
崔宏强:既然聊到这里,我得替周老师宣传一句,更多的产品和细节可以搜索关注一下某宝“rogeti品牌店”。
本文无任何广告费,如有想采购周老师产品的朋友,提提我的这篇文章,说不定有优惠。咱们继续下一个问题。
崔宏强:您认为初中级建筑摄影师应该往哪些方面学习精进、提高自己?
周若谷:很多视频教程给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打光和后期的操作流程,但这些都是皮毛,构图才是建筑摄影的骨骼和灵魂。构图是基础,这里说的基础的含义不是简单,而是代表重要性更高——相反,构图很难,是一项需要终生学习的内容。
崔宏强:您认为一位优秀的建筑摄影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摄影技术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周若谷:尽管建筑摄影给人的印象是严谨和忠实于建筑设计,但往往让最优秀的建筑摄影师胜出的是想象力,这一点是艺术的共性。其他的诸如沟通能力等等,每个人都可以想得到吧。
崔宏强:您认为一幅优秀的建筑或室内空间摄影作品应该包含哪些因素?
周若谷:至少应该是清晰,工整,有空间感,气质和建筑性质相符的吧。
崔宏强:您对刚刚入行的建筑摄影师,有哪些建议或忠告?
周若谷:多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