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情
img13
技术 | 浅谈室内空间摄影的取景构图心法
2025.Jan.16
作者:崔宏强

三年前,笔者写了一篇关于室内用灯的浅文,称之为室内闪光灯技术的《心法》,发表在个人的知乎账号中,有幸获得了不少朋友的认可。今天想再聊聊另一个心法:关于室内空间中的构图、取景。

心法,往往凌驾于技巧之上,是项目案场执行拍摄之前就要掌控的事情。另有诸如黄金分割、视觉引导之类,此文不谈。

心法,本身极其枯燥。少有人愿意关注或附身细看。本文手打两千字,暂无配图。

 

透视

 

在建筑和空间中,理解取景和视角,先要理解透视。

光因直线传播,产生了透视。

当机位固定时,镜头的朝向和高度确定了灭点。画面中所有的消失线向灭点汇聚。

 

灭点和消失线

 

画面中的消失线,可以引导观众的视觉。

室内空间中,对消失线的分析,往往要通过人眼。

左右的消失线,可以确定合适的水平机位,上下的消失线则可以确定高度。移轴可以进一步安排画面范围和元素比例。

当机位不变时,透视不变。此时画面中的立面可视范围和大小都是确定的。构图和平衡,都可以借助移轴进行。

画面中上下汇聚的消失线,向灭点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视平线夹角。

有时,我们刻意让灭点高度降低,使消失线与视平线得夹角减小,在视觉上大大降低了不稳定感。(您联想到哪个代表性的经典角度?)

 

一点透视

 

在一点透视中,消失线常常隐藏于画面主体之后,无形中规避了超广带来的透视变形。

消失线的对称,让一点透视进一步平衡。

有时,我们刻意将灭点并不居中摆放,再通过移轴恢复或完善画面安排。

画面元素的安排,要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重叠与遮挡。

有时,过于平衡的构图容易显得呆板。此时找到具有透视活力又不乏平衡的构图,是对摄影师的现场考验。

 

两点、三点透视

 

两点透视时,机位的水平偏移,使得画面主体的不同立面,产生了不同的视平线夹角。这也是灭点的不同位置取舍导致。

在大部分渲染或专业摄影中,我们不提倡使用三点透视。三点常常让我们失衡。除非大角度仰视或向下俯视。

当仰视或俯视时,灭点出现在了我们的正对面–天空或者地心,而非地平线。此时是否还应该操作偏移?请思考灭点的摆放位置。

当使用标准或更长的焦段取景时,透视张力变小,重心显得更稳,整体感强。此时更适合表现中等场景或空间细部

不同的项目环境,应该灵活选择不同的焦段,借助他们不同的透视张力。

 

变形与张力

 

透视不但造就了近大远小,还对色彩、视觉清晰度都产生了影响,使得二维画面中形成了空间感和景深

有时,超广带来的强烈的张力,也容易丢失对主体之间合适尺度的正确表达。

 

边界

 

画面边缘的主体选择,影响画面的支撑和不同空间关系的表达。

边界的处理,也利于控制透视张力和视觉变形。

 

其他

 

具体到外景和室内的构图,还有不少实际的方法或技巧,但那些并非”心法“。

其实,空间中的构图,不仅仅应该考虑画面中的元素安排,还应该加入对色彩、反差、以及不同的光线的组织。

当然了,对取景来说,除了上文的分析,表达客户需求才是首位因素。

 

末言

 

除了构图,我们还要关注其他目标,如主体的色彩、质感等。

高光和阴影产生了质感。

当光线受到遮挡时,透视产生了不同的阴影。

这些阴影软硬不同,也有大有小。这与光源大小、光源与主体的距离都有关系。这便是另一个话题了。回头继续聊聊,闪光基础概念在室内空间布光中的影响。